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申朋娥
我的家乡在伏牛山区,这里产一种叶子叫槲叶。到了端午节前,叶子就散发一种特有的清香,那种味道简直叫一个沁人心脾。聪明的家乡人就用这种叶子包上黍米做成“粽子”,成为端午节必吃的食物。不过我们不叫它“粽子”,而叫它槲包。
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左右,山里人就已经把槲叶采摘来,叶柄对叶柄绑成“一”字形,然后在农贸市场上叫卖。一把槲叶有三十多片叶子,大概五六元钱。槲叶呈羽状形,大的有一尺左右长,而小的只有巴掌般大小。当然买槲叶要买大的均匀的好。把槲叶买回来后,先要煮叶子。因为煮过的叶子更有韧性,不会轻易烂掉。接着就是洗槲叶了,把两片叶子的正面对正面放在两手中间,来回搓洗,直到叶子的正面摸起来很光滑。经过处理后的槲叶包成槲包就不会粘米,很轻松就能剥开。
包槲包可是一个技术活,槲包用的食材都要头一天泡好。一盆黍米,一盆红豆,看着妈妈把槲叶叶头掺着叶头放在手上,另一只手抓一小把黍米放在叶子中间,然后用手指把米拨开成长方形状,然后再抓一点红豆均匀地洒在米上。接着把叶子左右对折好,再把一端向上折起,然后在上端灌水,最后向下折住,这样一扇槲包已完工。小妞赶紧小心翼翼地从妈妈手中接过这半扇槲包,端平了,拿好了,生怕里面的水流出来。等妈妈包好另一扇槲包,然后就娴熟地把两扇槲包折口对折口用提前撕好的笋叶绳捆好,平放在铁桶里。每年包槲包小妞都是妈妈的好帮手,她最爱吃槲包了。
家里一次包很多槲包,煮一大锅呢。妈妈把槲包一层一层平放在大锅里,压上一个大的扁石头,添上水就开始烧水煮了。小妞负责烧火。刚开始的时候要大火,等到水开后就开始烧小火。
水在锅里发出咕咕嘟嘟的声音,槲包的香味开始在厨房,甚至院子,巷道里蔓延。小妞从开始烧小火起就开始问什么时候可以吃槲包,可是妈妈总是说“还早呢!不熟,槲包可难煮了!”煮煮添点水,煮煮添点水,总之天都黑了,槲包还没吃到。小妞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就耐着性子坐在灶火边上等。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小妞一觉醒来就闻到槲包的香味,赶紧爬起来去找槲包吃。妈妈却拿来一些五彩的丝线,一样抽出一根,在手里一搓,就变成了花花绳。妈妈在小妞的脖子上,手腕上,还有脚脖子上都系上花花绳,说这样就不怕被“长虫(蛇)”咬了。这还不算完,妈妈变戏法似的又拿出一个香草包给小妞挂上。小妞看着这个小猴状的香草包,稀奇极了。这还不算,妈妈还给小妞取出一条新裙子,说端午节小孩子是要穿新衣的。看着穿上新衣,带上花花绳,挂上香草布袋的自己,小妞心里乐开了花。
这回总能吃槲包了吧?妈妈说还不行,拿出雄黄酒,用筷子头蘸了蘸,在小妞的鼻孔、耳朵洞里抹上雄黄酒,说是这样就不怕小虫子钻进去了。
餐桌上,妈妈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当然槲包是主角。家里人一人剥开一扇槲包,撒上红糖或蘸上蜂蜜,就开吃了。吃着软糯香甜的槲包,小妞心都醉了。焖了一晚上的槲包,现在吃起来真好!
本文作者为平台主编申老师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的一篇下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