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百姓作家.散文】金沙丽水||许文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题字:谭谈(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金沙丽水
文|许文舟
像是突然降临,也像横空出世。
这是八月,在无数个山壑间奔突之后,长江的颜色变得浑浊不堪,你找不出摹写颜色的词语。这样的浑浊一直要持续到来年春天。其实,几乎每个季节长江都有不同颜色,赤红、金黄、橘色、铅灰、青色等都会交替出现。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这是长江唯一的别名。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中将其称为黑水,随后的《山海经》中称之为绳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首次对金沙江水系做了详细描述。除此以外,金沙江还有丽水、马湖江、神川等名称。金沙江的名称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们对这一条江认识的过程。“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宋代因为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从而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而纠正了自《禹贡》以来“岷山导江”延续两千年的谬误。金沙江在丽江有615公里流程,从玉龙县塔城乡进入,在华坪县腊乌渡出境,其间有90多条大小不一的河流归其麾下,其中较大河流为玉龙县的金庄河、冲江河、漾弓江,黑白水,永胜县的五郎河、马过河、仁里河,华坪县的新庄河、乌木河,以及先流入雅砻江后归入金沙江的宁蒗白渠河、永宁河等26条河流。
“丽江”一名,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行政区丽江路。《元史·地理志》说:“路因江名。”就是说,“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但为什么金沙江又称“丽水”、“丽江”呢?史书上的主要说法是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就在《金沙江》诗中写道:“劈开蕃域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蕃域,即今藏族先民吐蕃居住区。后因犁、丽声音相近而异写为丽水、丽江。
之前也是八月去的香格里拉,从金沙江的某座大桥上经过时,洪峰刚刚抵达,江水漫漶,幸好从石鼓镇到虎跳峡这一段水流平缓,虽然也有淹没区,但由于两岸防洪大堤经过多年的修建较为牢靠,没有造成更多损失,只有防洪林经过半个多月浸泡,待洪峰完全落下,小部分柳树被淹死。人类有逐水而居的习惯,一方面是依赖水,另一方面是江水总是冲积出很多平地,可惜,金沙江在丽江的所有流程里,大部分都是山高谷深的区域,当然,也会利用水力资源创造了条件。虎跳峡是第一次去,之前也有去的想法,总觉得把金沙江跨大步子的一跃扯上老虎,未免有些牵强。这次去丽江,7天时间里,五天拜谒金沙江,江水每流一段,就有一段的风景,就有一段的风俗民情。与金沙江一样著名的是江上的桥梁。有的已只留模棱两可的遗址,如塔城铁桥。许多史籍详细记载了铁桥的具体位置和断桥的具体时间:樊绰《蛮书》卷六有这样的陈述,“铁桥城在剑川北三日程,贞元十年,南诏异牟寻破东西两城,斩断铁桥”。据说明代还能看到断于江中的铁桥。纳西族自秦汉以来即有在江流上架索桥的丰富经验,东巴经和东巴文化中,都有过索桥的专门字词及表示桥的字词。同样,在冶铁方面,纳西族在唐初已能造“状如残辫,有孔旁达,饰以金,所击无不洞”的精良兵器。既有架索桥的丰富经验,又有高超治炼技术的纳西人,塔城铁桥就该就是纳西人的作品。沿着滇川西驿道,在距玉龙县40公里的金沙江边,可见一线铁桥凌空飞架东西。这便是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金龙桥。金龙桥又名梓里桥,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它以18根巨铁链悬系于两岸,桥长131米,建桥历时5年。
到达石鼓的当天,热得无法睁开眼睛,料想这时的金沙江也会是浑身发烫。金沙江到达石鼓,突然改变了南流方向,来了个N字形大转折,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之后以势不可挡之力加快了步伐,闯虎跳就是金沙江迈得最有激情的步子。顶着烈日,我在长江第一湾逗留了两日,参观了明代嘉靖七年丽江王知府刻制的鼓形汉白玉石碑碣,浏览长江第一湾山萦水绕的如画景色。到这里的人,都会前去红军渡江纪念馆看看,那里不仅留着贺龙的烟斗,肖克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任弼时像蓑衣一样的半块毛毯,还有许许多多红军与当地老百姓友谊的故事。1936年4月,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时候,一只衣裳褴褛的队伍,在贺龙、肖克等同志的率领下,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里顺利渡江。如果允许抚摸,我一定摸摸那只船桨,简陋的一把板子,竟然帮助一只红军彻底摆脱了险境。石鼓镇因一枚石头得名,这枚石头就是著名的石鼓。
顺着金沙江,到了虚跳峡中的上虎跳,买票进入,乘旅游公司的大巴,过集深、险、奇、绝、秀为一体的大峡谷,终是见到了“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旷世奇观。丽江清代著名诗人木正源先生诗云:“巨灵劈不到,江自破山行。无雨云常湿,如雷石乱吼。落涛和地卷,飞瀑撼天惊。内界经流始,神功不可名”。金沙江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杀出,落差达200多米,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布下许多险滩。老虎选择在此纵身一跃,因为此岸与彼岸宽不过20米。站在虎跳峡的一处制高点,很容易感觉到心惊胆颤,即使枯水期,虎跳峡一样杀气腾腾。位于玉龙雪山一侧的悬崖上那大大小小的洞穴,就是丽江远古文明的家园。20世纪9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金沙江崖画,人们才知道在,长江承载了精神脉相,并非孤立了无牵挂的奔流,它孕育了人类文明。金沙江崖画呈带状分布,最集中处画幅高达四五米、长约20米。岩画分红、白两种颜料,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展现了古人类打猎、舞蹈、骑马等场景。此外,崖壁上还有一些白色的手印。以人物活动为主的崖画,展现了古人类舞蹈、骑马、游戏等场景,还出现了草棚、栅栏等图案。以动物为主的崖画,详尽地表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从丽江去泸沽湖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新建的二级路,虽然可节省时间,却撇下了许多沿金沙江存在的风景。二条就是绕道奉科镇,过革囊渡大桥抵达泸沽湖。过革囊渡大桥时,我特意拍了些图片,因为“元跨革囊”是云南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件之一。1253年,蒙古军来到宁蒗,面对滚滚江流一筹莫展。这时有纳西人献计,说可以将羊皮充气,做成“皮囊”拴在身上过江了。蒙军采纳了此建议,凭借革囊和羊皮伐,神不知鬼不觉地“革囊渡江”到了对岸的奉科乡。
从泸沽湖返丽江古城时,再从金沙江上走过。此时的金沙江,已没有江的样子,活脱脱是一潭死水,梯级也好,系列也吧,因为利益把一条大江折腾得快要死了。金沙江流经丽江的河段上,可开发总装机容量2058万kw。按照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规划方案,金沙江流经丽江境内河段规划有“一库八级”大型水电站建设方案(即:虎跳峡水库、虎跳峡水电站、两家人水电站、梨园水电站、阿海水电站、金安桥水电站、龙开口水电站、鲁地拉水电站、观音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0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83亿千瓦时,是中国规划中最大的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金沙江功不可没。
宝山石头城
离虎跳峡不远的下游,就可以遇见宝山石头城了。
石头城在丽江城北110公里处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多户人家聚居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城内屋瓦鳞鳞,巷道纵横交错,劈岩而建的纳西族民居,均依托石头。石头城就岩随势,有的利用天生岩石稍加修凿遂成家庭用物,如有的在厨房中凿巨石成做饭的灶台,磨面的石磨,盛水的水水缸,取暖的火塘,喂猪的食槽。陆金花的婶婶家居然还有石床。石床什么年代凿制的,连陆金花的婶婶也说不出来,说她父母小时候就这样给她说,父母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的东西。我到陆金花婶婶家,陆金花的叔叔刚起床,那一张全石床铺,除了半张羊皮,就直接睡在上面了。老人家告诉我,他在这床上一睡就是40多年。冬暖夏凉的石头床成了他生活中最好的陪伴,也是他家最古老的家具用物,客人来的时候,他也会让出石头床让客人享受一番。这么多年在一块石头上睡觉,就不会得病吗?我有些疑惑,毕竟在石头城,冬天还是非常的冷。老人家告诉我,除了两次感冒,这么多年,他都没有离开过石头床,有几次去远村做客不能回来住宿,居然还会睡不着觉呢。
石头城就是石头的世界。每一条小巷都依托整座城池所处的巨石开凿,年代与时间均可以从踏出的马蹄察堪,几乎每块垫路的石头上除了马蹄都有时间的苔迹,被岁月擦洗得比玉还温润。有人家倚在石壁,有人家靠着石墙,有人家正房与厢房都因石头系到一块。远看,就是一堵危岩,特别是当你看到站在悬崖边的几户人家,就特别替他们担忧,如果那场雨持续时间一长,是不是会坍塌。事实上,我的想法纯属多余,即使是悬崖的几块石头,据说几百年都纹丝不动。纳西人为什么选择在此建屋而居,除了军事攻防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含有珍惜可耕土地的重要因素。放眼,是石头城周遭等着丰收的粮食,凡能开垦的山坡全被改为粮田。
石头城的姑娘要嫁到别村,别村的姑娘却不愿意嫁到这里,因为,称其城,仍旧不过是几百户爬在巨石上的农户,没有平坦的街道,更没有宽敞明亮的居所,户与户之间挤在一块,那种挤法就像到了上海的胡同,别说留给鲜花卉穗自由成长,就是杂草也无法挤占地方成活。陆金花的楼下就是另一户人家的厨房,寸土虽然不产寸金,可是因为拥挤,每一寸土都显得弥足珍贵。好就好在,朴实善良的纳西族同胞生活着的石头城,从来没有过吵架与斗殴的情况发生,大家相互谦让,100多户人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谁家有事,所有的人家都会聚在一起,即使你远在他乡打工,也会择时间回来。这应该就是石头城的人情世故。陆金花的丈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丽江师范毕业,分配在宝山乡教书,后来他干脆就申请调回石头城,除了照顾家庭的考虑,还因为从石头城走出去的人,总是拗不过乡思的折磨。然而,总要有人出去,现在他家两个女儿都在丽江,大女儿已在丽江某单位工作,小女儿还在读书,“回不回来是她们的事了,人多地少也是事实,到那也是生活嘛!”陆金花倒也想得开,她还告诉我,她的姐姐家也搬到丽江古城去了。毕竟,山高路远,石头城事实上已成了僻壤。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初年,当时为云南行中书省丽江宣抚司所辖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宝山石头城在长江第一湾的环抱之中,三面环江形似口袋底,境内山川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其先自楼头(今宁蒗县永宁乡)徙居此二十余世。”由此可见纳西族开发这一带的时间约当中唐时期。1253年秋,忽必烈大军从甘肃临洮出发,9月26日至四川雅安,兵分三路,忽必烈率领中路军经泸定过大渡河入木里县,10月中旬越牦牛坪到金沙江边,用羊皮伐过度抵达宝山石头城。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脚下,是一个地势较平坦的开阔地,忽必烈大军就是从这里进入石头城的,当时的驻军出来迎接,可以想象,本来就拥挤不堪的石头城,添上那么多元军将士,该是多么热闹了。好在,元军只在石头城睡了一宿,便急着赶往丽江城。而今,100多户纳西族同胞还生活在石头城,这是他们的家,谁也不想找理由搬出去。几年前有几户人家搬出石头城住,后又搬回来了,住惯了石头房子,再住到所谓的洋房里,身体竟然经不住折腾地得了许多毛病。当我走在石头城的小路,低檐石廊,有一群老奶奶在闲聊,阳光被她们披挂在身,她们聊着什么我听不懂,但我想,她们聊的内容与石头城有关,毕竟那是她们的旧梦场,沉淀悠久的沧桑和亘古的悠长历史都在这堆石头里了,别以为石头不能提供给植物营养,却给了纳西族同胞三生三世的寄托。潺潺溪流,经由石槽,供养着这里的一切。土肯定是人背马驮来的,在一家一户的小院,让绿植葱茏。乡村的终点是城市,但对于石头城的人而言,那怕在外面闯荡一生,最终的归宿还是石头城。
陆金花是外村嫁到石头城的,她家经营着客棧,在这小地方算得上好过的人家了。除了丈夫的工资,客棧收入也不错。我也是经由丽江文友介绍直奔她家的,大伙看好了住在她家的优势不是可以对一条大江的迎来送往,更重要的是坐在陆金花家的茶室,石头城每户人家升起的炊烟都能一清二楚。当然,陆金花的客棧得益于宣传,当时下的直播无孔不入的时候,陆金花烹饪的丽江粑粑与柴火鸡毫不知觉地被抛向人群,有时间她也喜 欢直播石头城的秋收,那是石头城最美的季节,人们走出石头城,到山坡上收获,纳西人从来都是把丰收当节来过的,自然,这样的丰收有了让游客眼熟的乡愁。与陆金花家一样的客棧在石头城不小30家,每年靠10多万的客流量支撑,不说暴富也可以够吃。这是石城头的未来,也是石头城的现实。
石头城虽然小,小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但却是丽江纳西文化的缩影或精简版。每每节假日,这里的老人们都会自发组织在一起,演唱洞经。时不时有东巴舞表演,把生活的平凡与一个民族多舛的命运融入表演中,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发展旅游,这里的出路仍然是农业。石头城周边的所有山坡,凡能开垦的地方全部劈为梯田,他们发明了自流灌溉系统,不是上田满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块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灌溉网络,堵住暗渠水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浇灌下层田块,从而不会产生夺肥现鐌 。这种梯田建设的独创,充分展示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时至今日,石头城的人们仍然沿用祖传的灌溉系统,古老的水利工程成了农耕文化的体验项目受到追捧。
这些年,玉龙县政府加大了对石头城的投入,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效果明显。这个有历史厚度与人情温度的石头城,赢得了中外游客的喜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而生、围江而居的人们在与世代的贫穷做抗争的过程中,正在迎来一丝曙光,但人多地少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客观上还制约着石头城的发展。刚刚尝到了旅游带来的好处,环境污染、农耕与旅游打挤等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一道道难度系数更高的题闯到了眼前。如何做到双赢,成为考验石头城的农户与地方政府难题。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在束河古镇,你会发现墙上的标语,店里的商标说明,以至随便一插的指路牌,都有象形文字的影子。用一个飞字,可以形象地表明,每一粒纳西族的东巴文都带着翅膀。实在地说,纳西族的东巴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每一粒东巴文都添了恰当的颜色,这样看上去,更像是会飞的花朵或者从天空中落下的毛羽。柔和而自然的笔触,行云流水般让人感觉舒畅,因为是象形,不难理解文中的意思。
低檐石廊,青瓦白墙,那是纳西王国的旧梦场。小桥流水,既是冲刷,也将是随性而逝的时光。波光鳞鳞处,有闲适的游鱼,而闲置的一点点缝隙,不乏葱茏的绿植或卉穗。与大研古镇相比,束河古镇要小得多,核心区不超过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约3000人。束河古镇多了些素朴与原始的味道,没有歌舞升平的酒吧街,只有与茶马古道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茶室,没有扰攘,也没有纷繁,只有故事。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原理,将古城布局讲究三山一屏,一水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越,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从玉龙雪山消融的雪水流过。看过热播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被羁押的木家小姐无法将消息传递出去,最后还是利用了经家门口的流水,将一封关乎木家命运的信让流水带走。当我在束河古镇与流水一起徜徉,感觉就像身在江南。有水滋养的城市,一般来说都有非常柔软的性格,束河古镇也一样,这里没有尖锐的机器声,也没有人为的喧嚣,甚至听上去,人们说话都是柔声细气,就像每一粒像鸟一样飞着的东巴文,有一种让人感到惬意的轻松。“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蓦然回道,弹古筝的女孩正对着熙来攘往的行人,琴声就是心声,也不知道她想唤回时光还是锦岁。玉龙雪山千年冰川融化成泉,水质清澈甘甜,无污染,日夜流经束河古镇,略缓处便有对长生环境非常挑剔的海菜花。每天都可以看见,正在采花的老奶奶们,一边采一边哼着纳西小调,她们身上的衣服,常常绣着东巴文字,看到字与见到这些纳西族老人,自然就想到纳西族农耕文明的淳朴,恬静和安适。似乎这里面也蕴含着人类文明之初的智慧,或者说是那些很古老时代的智者们的才智沿着这些文字被流传了下来。当许多民族的文字只留在古籍与记忆,丽江纳西族仍然坚守并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束河古镇另一种魅力。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人类迄今为止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据说它是相当于甲骨文之前的一种文字形态。
在束河古镇,生活着的纳西族同胞,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自己独特的处事哲学的一群人。在他们那里没有“屠夫”这个词,只有“屠妇”这种称谓,因为这些活都是由女人来干的。在他们那里有一句谚语:“取个纳西婆胜过7头骡”足见纳西女人的能干。能干的女人是值得男人敬重的,因此,你所看到的每个纳西族妇女衣服上都会绣有星星与月亮,那既是她们勤劳的象征,因为衣服上的星星与月亮不仅仅是装饰,更有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没有男耕女织之说,女人耕田耙地,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又不能搁下家务,可以想象不是披星戴月怎么能做完这些活计呢?当然,纳西族男人也懂得感谢,把最高的荣誉给了女人,让她们的衣服上有星星有月亮。据说,谁家女人衣服上的星星月亮多,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男人对女人有多崇敬,也难怪,每次大型的祭祀或者其他活动,满眼都是披星戴月的女人。
束河古镇是有故事的,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古镇之古称。可惜,徐老并没有在此下榻,当然就感受不到与大研古镇相比那种更美好的幽静。一座古城,并不是以镶嵌多少青石板。创建多少小巷作为幽静的标准,一座古镇的美需要有故事,有文化支撑,这种美才有更深的内涵。
丽江是先有“束河”后有“大研”,真正的“茶马古道”,实际是经过的是“束河”而非现在被称为“丽江古城”的“大研”。束河古镇,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茶是好东西,却把许多人与马推进了险情成端的滇藏线,这其中就有纳西族同胞,他们处在茶马古道滇藏线的重要节点,自然也卷入了茶马古道,并成为他们多舛的命运。著名的茶马古道博物馆就在束河古镇,只有在这里,那些从茶马古道上寻找回来的诸多马帮文化的遗存才能还魂。只有对纳西族人与茶的关系有所了解,站在茶马古道博物馆里,端庄示人的珍贵文物,与你之间再也不是一块玻璃和一段解说词的距离。
当历史上的多少民族,多少国家被悄无声息地淹没了的时候,丽江古城能保存的这么完整,纳西族的文字能得以保存,我猜想不只是某种偶然的因素。一个纳西族的司机给我们讲出了原因:以前纳西族是个相对较小的民族,他们从来不建城墙,为的是在异族入侵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子民最小范围内的伤亡,我刚听到这个理论时觉得很震惊,没有城墙怎么保护人民?后来司机说:不建城墙表示不抵抗,也就是归顺的意思。丽江也就因为这个免受了战火之苦,土木结构的建筑才得以保存,文化也才得以保存。我也才明白了纳西族的处事哲学,保存自己的文化并不是把它跟别人的文化独立出来或封存起来,而是要将别的文化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文化得以发展,才能源远流长,这就是所谓的兼收并蓄。
束河古镇,既卖珐琅也售葱蒜,既卖金银,也售竹木器物。在这里,纳西族大姐做的丽江粑粑,除了香酥可口之外,一定能尝出不温不火的功夫。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而束河古城比丽江古城还早两百年,所以大约是11世纪前后。随着丽江古城申遗成功,作为大研古镇重要的补白,束河也迎来了喧闹的时期,这既有无奈也是情非得已,有人开始直播古镇的历史,将一帧一帧的慢时光抛向外面的人群,便有铁粉前来给这座古镇打赏。习怪了被盖美颜、滤镜欺骗的游客,突然置身束河古镇,再是为生活而迹若转蓬的人,也会停下来,端详或者发呆。
现在,束河古镇已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被有关部门命名为清泉之乡。镇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皮货、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但我更喜欢束河氤氲着茶香的样子,更喜欢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旧货,喜欢听纳西族老人关于茶马古道的轶事奇文。
白沙壁画与“木氏家族”的兴衰
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纳西族的古都。作为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纳西族木氏土司不仅在白沙积累了规划城镇的经验,而且储备了为迁都到大研的大量财力物力。
早在唐朝,南诏王封玉龙雪山为“北岳”的时候,木氏祖先(那时还是丽江王)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庙。宋元时期,一直到明代初1383年木氏家族迁到大研镇今天木府所在地。在这漫长岁月中,丽江经历了二十多代土司与流官们的统治。白沙古镇有宝,这宝依旧比较完好地保存在大宝积宫和琉璃殿及大定阁。丽江现存的壁画还有十余处之多、200多幅作品。现存的55幅壁画分布在白沙古城周边的宗教建筑群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里。当然为满足更多人拍照临摹的要求,又在同一个大殿的另一个房间里,原模原样地复制了这些史称丽江瑰宝的白沙壁画。
很久没有如此迫切地去看白沙壁画了。明洪武十五年,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明朝,得明太祖“钦赐姓木”,木氏土司秉承“纳百川精神”、“窥中原之脉”的思想,积极引进内地先进文化和技艺,在白沙大肆修建庙宇二十余处,并邀请汉、藏、纳西族画师在这些殿宇四壁作画,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仰仗几堵泥墙与一些画师,穿过了历史的烽火与狼烟,呈现在今人面前。仿佛还可以细嗅花草的芬芳,对视惬意的眼神,仰观天神,俯瞰芸芸众生。线条像是活着的,有游动感,随意地勾勒香火缭绕的殿宇,男耕女织的画面,对我形成了强烈的代入感。站在沉谧而优雅的壁画前,不禁让我想起,纳西族人的包容与开放。木氏土司所招集的画师,都是诸多民族的优秀人才,从一幅壁画的看窥视土司对民族团结所做的举措是多么英明!壁画贵在有意境,而意境,是虚实结合的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画面上不论是人还是景,越虚越不好懂,越实越难表现。白沙壁画虚实结合,非常巧妙地处理好虚实之间的关系,让人既如梦如幻,又仿佛置身其间。从中可以谙熟白沙纳西族人的生活。应该说,白沙壁画就是画者用色彩塑造出来带有历史和文化厚重感的艺术典型。
白沙明代壁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保管的需要,安置壁画的屋子极其阴暗。走在被游人踏凹下去的青石头上,逐一观看12幅壁画,像是与三百多年前的白沙社会来一次际遇。有167个形象,全系宗教题材,如来佛图、四大天王及四佛子图、喇嘛教三金刚图等,他们形态各异,绘制精细,色调柔和,表现出明代佛、道、喇嘛教在丽江的融合。除此之外,壁画中也有当时民众的狩猎、捕鱼、打铁、砍柴、纺织等劳动场景,有跑动的骏马、绽开的鲜花,还有山林、田舍、花草鸟虫等,既使是画中的宗教世界和宗教人物,也妩媚动人,富于人情味。站在壁画前,不论是凡人与神仙,不论是诸佛还是天神,时光并没有浣洗去古铜色的文化立体感,以及世纪过往刻画出横线与竖线的历史厚重度。有些画面肃穆而淡定,让你按捺不住地揣度某个人后面的历史故事。许多画面写实与写意并举,用写意去写实,借写实以写意。如炬的眼眼,略显松松弛的脸庞,有职业画家扎实的造型,在纳西族人文精神的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浑穆的画风,不难捉摸纳西族人历史发展,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不是一蹴而就绘成,而是历时期300多年陆续绘制完成的。
木氏土司在明朝以前世居于白沙古镇西边岩脚村,因相隔数百年,住址早已被毁。白沙古镇的中心地带是四方街和周边的庙宇建筑,有古镇西边芝山解脱林内的福国寺,四方街东北面庙宇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宗教建筑群。当我置身这些幸运地逃过历史劫数的古建筑,让我感动的不是镂刻龙凤的梁柱,精致的槛额与格扇,而是人们对这些古建筑的“避让”与敬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吞食古建筑地盘的事情,更不会像有些地方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对属于公共场馆进行软性侵吞。站在福国寺的廊道,眼前青山迤逦,绿水潺湲,云霞缥缈,村落排叠,林木繁茂。突然听到洞经音乐传来,这是丽江的又一文化瑰宝,竟然与忽必烈有着传承意义上的嫡亲。打完战的忽必烈就要离开丽江了,临走前,他想到了这些帮助他打完胜战的纳西族同胞,便决定将随军一半的乐师与一些随军曲留下。也难怪丽江纳西族的洞经音乐还有一个别名叫“别时谢礼”。
白沙古镇商业及手工非常发达,解放前白沙有150多家打铜的作坊,铜器主要以铜火锅、铜壶、铜盆、铜瓢、油灯等藏区及周边少数民族所需的物品为主,但因解放后历史的原因现在白沙街上只有一家尚在坚持手工打铜。白沙的纺织和手工刺绣也曾非常发达,历史上纳西刺绣主要以地方部落酋长和大褂贵人的日用品、画作和藏式唐卡为主要题材。解放前以白沙为中心的纳西及周边少数民族妇女几乎人人能刺绣。解放后由于诸多历史的原因,现在好的刺绣师傅寥寥无几。现有政府重点扶持的丽江锦绣职业培训学校,挖掘、整理、传承、培训和推广工作为一体的传承方式在运用中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重要性来。
明代能踏进邱塘关的人屈指可数,徐霞客是第一位不远万里亲履丽江的内地名士。《徐霞客游记》是明末以前外地学者私家著述中记载丽江事迹字数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把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情况全面地介绍给世人,并流传到现在。徐霞客在丽江的半个月,为木增的《山中逸趣集》撰写跋文,为《云薖淡墨集》校雠、编类,为木增的儿子修改作文,还写信为木增邀请内地名士。徐霞客为传播中原文化尽心尽力,“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圆满完成了一个中原文化使者和木氏家塾名师的任务。后来,他又应木增邀请创修《鸡山志》,特许他跨进“远方来者必止”的邱塘关,设盛宴以“大肴八十品”为他洗尘,安排他参观私密性很强的解脱林南冈上的木增别墅和漾西的木家院。最难得的是在霞客双脚致残、仆人逃走的危难时刻,木增派人用滑竿把霞客护送回家。有的学者说,假如没有徐霞客,今人无法获知300多年前的丽江和木氏土司的盛况。又有的学者说,假如木增不派人护送,徐霞客可能客死他乡,人们可能永远看不到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些似乎都是巧合,但汉族和纳西族亲如兄弟的友谊却是历史的必然。我有幸读到纳西族作家和汉中的电视连续剧剧本《木增与徐霞客》,感人至深。纳西族学者夫巴详细调查了徐霞客住过半月的解脱林的历史提出修复的课题,由于此项工程可能耗次巨大,时至今日,现实的解脱林与徐霞客日记里的无法对照,堪比。木府已经修复,木府门前大照壁上的点睛之笔,正是徐霞客所记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谈到木氏的兴起,首先要了解木得这个人。木得的纳西名阿甲阿得,列木氏土司世系第七世,元末任通安州知州,复升改丽江宣抚司副使。明军南下云南,阿甲阿得“率众失归”,被赐姓“木”,同时得授“予子孙世袭土官知府 ”。这是丽江土司“木”姓的由来。但是,木氏所建立的土司统治却比这个姓氏早许多。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木氏家族继续得到扶持,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展,并对相邻藏族地区开始了军事行动,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二世活佛噶玛.拔希曾亲至云南,劝阻木氏不要向藏区用兵。随着木氏土司的扩张,加上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纳西族语言、习俗及生产技术等开始对藏区产生一定影响,并因此在藏语中产生了一个新词——“姜地” ,专指纳西族占据的地区。
进入明朝,仍得到朝廷支持的木氏土司以武力为后盾,对康南地区展开军事征服,万历时势力已至康巴藏族核心——今四川理塘、稻城、云南德容、乡城、西藏巴塘及芒康一线,“姜地”曾包括现在云南的丽江市、和大理州部分地区、西藏的昌都地区及四川甘孜州的大部分地区。在土司军事胜利的激励下,纳西移民大量涌入康巴地区,向西远达今西藏察隅,往东则到达今四川九龙一带,使纳西文化对康巴藏族文化的影响空前增大。
木氏土司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辖区内兴建了许多著名寺院,也资助过众多高僧。1614年,土司木增亲自主持刊印藏文佛经大典《甘珠尔》。这部108卷包括一千多篇文献的经典历时9年才得以完成,史称丽江版《甘珠尔》。如今,这部经书已是拉萨大昭寺的传寺之宝。明末,木氏土司的势力急剧衰落。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1640年率军自青海入康区,先后击败白利土司与木氏土司,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康巴。随着木氏土司的军事失败,“姜地”又萎缩回丽江地区,纳西移民也逐渐返回。清初,木氏曾支持遗明势力与清廷对抗,清朝控制云南后,土司力量遭到极大打击。同时,木氏所支持的噶举派的藏区宗教统治地位被格鲁派所取代,土司的宗教影响力渐弱。到了雍正改土归流,木氏土司降为土通判,走向了最后的衰落。
丽江茶马古道
初秋,丽江那条留有历史余温的茶马古道,披上了行将枯未枯的蒿草,失踪多年的乌鸦收敛翅膀蹲在树上,像一朵朵被大风撕扯过的雨云。走在路上的马与人都很少很少了,难得有一个赶马哥的后代,陪着我从丽江出发,发誓是要走到西藏的芒康,结果到德钦县住了一晚,就被高反拦了下来。再踅返丽江的路,我仍然选择徒步,我要与当年的马哥头一样,花同样的时间,体验一条茶水浸淫的古道不一样的风景。
就在许多地方大兴土木重新打造所谓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人好好地保存下了这条茶马古道,保护好了茶马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这是真实的历史遗存,比纸上连篇累牍的回忆直接得多。短短7日,我走访了三个与茶马古道有关的村镇,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奔子栏,这个从丽江出来,马帮需要赶三个站口才到的古镇虽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茶马古道有关的很多东西,都还在着。随便找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到进藏的大马帮,脸上须臾间便涌动兴奋。见首不见尾的大马帮是没有了,现在驮着游客的马匹跟进了旅游线路,替主人创造收益,即使想办法找到马哥头的后人,他们对祖父们随马帮进藏的事已语焉不详。远不及或许还留在屋子角落的马鞍以及镀银的响铃,不由自主的,就好像是一种呼应。丽江人就是有心,位于束河古镇的茶马古道博物管,基本齐了丽江茶马古道上的每一片风雨。锈迹斑斑的马灯,雕花刻槽的马镫以及马帮的其他用物家什。形已散架的普洱茶,据说历史超过两百年,许多人隔着玻璃细嗅。小时候常协助父亲替家里的毛驴换掌,我记得马掌刀的样子,现在这种差不多绝迹的刀具躺在一块红绸上,除了被少许锈迹纠缠,还是原来的锋利。抬头,便看见戴着毡帽的两位老人,身后是从悬崖上凿出来的茶马古道,像一条线索,很容易让人顺势进入历史的空间,完成一个喜欢茶的人对于历史产物的探究。
丽江茶马古道,源于我国南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藏族同胞以肉、乳、糌粑为食,喜欢喝酥油茶,茶叶具有醒脑提神,助消化,解油腻之功效,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但藏区不产茶,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唐蕃关系紧张,唐王下令禁茶入藏,不得已,吐蕃王朝利用早年开通的滇藏通道,解决了茶叶危机。云南茶叶从此进入西藏,并辗转进入印度、西亚、欧洲。山高皇帝远。宋元至明清,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茶马贸易进一步扩大,茶马古道成为联系西南各民族和中央王朝之间的纽带。丽江,由于地处滇藏要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关口,而纳西族与藏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关系,使纳西族成为茶马古道贸易的重要参与者。生命充满各种各样的突如其来,国家也一样。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我国的沿海通道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华物资和我国可怜的少量出口货物,就只能从缅甸沿滇缅公路出入。日军占领缅甸后,这一通道亦被阻断,于是,传统的茶马古道再度繁荣,并继续延伸。古道从拉萨向南,经江孜、亚东等地入锡金,下印度,直达噶伦堡,成了一条真正的国际贸易通道。在这条转曲的蜿蜒古道上,除了传统货物以外,咔叽布、香烟、毛毯等,依靠骡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往国内。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战局发生了变化,运输规模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山间的马帮铃声。丽江古城里的商号和马帮迅速增加,据统计,当时有名一点的马帮商号就有30多家。
茶马古道的凶险难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丽江到拉萨仅约1500公里,往返一次却需近半年。许多地方天寒地冻,山高水急,没有人烟。赶马人的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和道路上的匪兽频频等等,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普洱到临沧再到丽江,其间可以相互“倒短”,甲站到乙站,甲站的马帮就将茶倒给乙站的茶商,茶商当然先组织驻地销售,如果利润或销量不理想,他们再启脚将茶驮到丙站,因此,说到茶马古道滇藏线,有人误以为从普洱等地起脚的马帮是一站走西藏,事实上很少有这种情况,差不多都在“倒短”,当然,每一段有每一段的利差,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马帮队伍。但丽江到西藏差不多都需要直达,其间虽然也有奔子栏等重镇,但些微的利差不足以让丽江的马哥头满意,于是便有直接进藏的壮举。好在丽江人长期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原地带,有着适应高寒环境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养马、使马经验,艰苦的生活以及弱小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造就了纳西族同胞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他们才有勇气在遥迢而艰辛的茶马古道滇藏线上从年轻走到衰老。
离开束河古镇,行走在逶迤的山路上,每一个可以一览众山小的山头都有形似庙房的小屋,或植松柏或种槐木,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这些植物身上丝毫没有时光的旧迹。当地的文友告诉我,这些破败的小屋是后人撑起的,为了纪念死在赶马路上的马哥头。走近,才发现每一棵树都有腰疾,或拴过性烈的马,或落着刀伤。这时想起清代某位诗人的《茶庵鸟道》,早有人归纳了丽江茶马古道的险恶与艰难。
“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蹄前。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烟。指顾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
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丽江茶马古道,挣扎了几个世纪后,算是退出江湖了,却还不时被人理起。
大研古镇 流水穿梭
在丽江大研古镇,流水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放慢脚步。
小桥横在流水之上,长则丈余,短则几尺,即便是一步可以跨过的流水之上,也一定有桥梁,让游人安步当车。有人来过一遍,就断定这便是高原的“姑苏”。我看见失传已久的井槽,正把流水送上水车,水车用力挺举,那些水便直接跃过人群到田野里去。有些流水颇缓,把一池鱼养得比人慵懒。古城老了,连一块石头也被踏变形,但流水不腐。
丽江城分为新城和古城,古城与新城只有一路之隔,老城墙虽然不复存在,但南北两处的城门,尚有历史遗存,古旧的廊坊,重砌的墙砖,除此之外,便是仍然健在的老人们关于城门的记忆。流水与古老的小桥互为映衬,缺少流水,小桥形同虚设,没有古桥,流水营生不了水乡的韵味。极具象征意味的水车,让人想起徐霞客日记里那些轮换耕种的土地。“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历史上丽江有许多水车,据说都是向中原学来的技术,水往低处走,人类却要让它们上山,灌溉或涤洗。时代在进步,化肥的工业化生产,加上越来越热的气温,丽江都没有闲得三年才轮种一回的土地了。也许,徐霞客日记里的轮耕地,早就变成楼市。但大研古镇没有让一间高楼挤身进来,这是丽江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在狮子山巅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旧式民居。
大研古镇的纳西族人爱栽花,有人说了,出门前汉族妇女一定要看一遍镜子,捋捋刘海,挤挤笑意,纳西族女人出门之前,都要与家中栽培的花卉打个照呼,洒洒水再转身出门。纳西族男人每次串亲戚,都会把自家种的花带一两个品种去,当然少不了以花易花,再换几个品种回来。因此,纳西族人家的花越栽越多,有些人家甚至栽到了公园或河边,并把它作为一种善事推崇。见栽花的人家多,市政部门便添些柳,花红柳绿是属于大研古镇的大众美。有位栽花的老奶奶,每天都挑来一些花到农贸市场销售,当然最后大多是送给人了,但老奶奶爱花心切,总是不放心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花被人随意处置,送人可以,但她都要亲自去察看栽花的地方,再确定送还是不送。
别看白天流水默不做声,夜晚的时候,这些穿梭在古镇的流水便开始有动静了。再平静的流水都有话要说。有人开始放荷灯,有人则在夜钓,有人舀水煮月,有人干脆赤脚走在渠里,引凉上身。离古镇40多公里之外的石鼓镇温度计爆表电风扇脱销,而古镇仍旧是清凉一片。除了海拔原因,还因为大研古镇有肆意生长的植物,遍地而栽的卉穗。沿着五彩石铺成的小巷,一定是做丽江粑粑的小店,放葱花的、加蜂蜜的、填核桃仁馅的都有,再加一碗丽江牦牛奶,舒服自不用说,像四川人爱说的口头语叫“巴实得很”。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茶香陪着历史的厚重留了下来,留到了同样是躲在小巷深处的茶馆里。垂柳依依,明清的一座茶寮虽已交由俗世经营,仍然禅意氤氲。不用面壁,喝了三碗苦茶,就知道自己的生活已成了别人的远方。酒吧一条街在夜里是躁动了点,把失意的人招到麾下,点歌喝酒,这是大研古镇正常分泌的濛荷尔,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快。抬头是满天的油纸伞,像是被一朵朵飘自玉龙雪山的雪花。夜继续深入,只有睡眼惺忪的红灯笼,陪着一街子随性而为的风独舞。
木氏家族讲究风水,据说从白少搬到大研,曾请了三位地理先生,有人指望借象山生财,有人期待让金虹山添丁,还有人祈愿狮子山赋运。这样原本根本没包气的三座山在一夜之间添了许多人气,像是要肩负使命一样。当然,相信彼时的山还是与现在一样高。大研古镇就依靠这三座山,从而既能抵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的凛冽的空气,又能得到东南方向暖风的轻拂。木氏先祖的决定是正确的,当你徜徉在热闹的街市,为大研的繁荣心生纳闷的时候,便会想起木氏迁居的英明。然而,与大研古镇喧嚣不同的是,每户纳西族人家的小院里,依旧安静如初,老奶奶纺着线,那怕每天织几寸,她们不会为急功近利的市场需要略去了聊天的时光。她们依旧恪守着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最多也就在自家门前摆张篾桌,卖些手工缝制的裹背、鞋垫之类的小东小西。有时候,我也会挨着守摊的老奶奶席地而坐,只有这样坐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才看见与我一样瞎忙碌的人群,老奶奶也才会把一块布料的历史像冲茶一样给你冲出来。800多年历史的大研古镇,崇尚原生态生活的纳西族人,他们同样崇尚耕读传家,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这一方面,木氏家族做出了榜样。当时徐霞客刚到丽江,就被木氏当做贵客加以款待。“初九日 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从中可以看出木家对待中原文化喜出望外的心态与敬重。
大研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唐宋时期,丽江地处吐蕃南诏之间。纳西族与古代羌人有渊源关系,是旄人的后裔。据文献记载,旄人部落曾追随周武王讨伐商纣,很早便与周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丽江是纳西族居住的重要地区。纳西族在唐、宋两朝中央皇朝的统治下,除受汉族的强大影响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又受到藏、彝、白族很大的影响。“吐蕃”强盛时,丽江曾经是“吐蕃”神州都督控制的一部分。南诏强大后,在丽江设置铁桥节度,纳西族又依附于南诏。纳西族人把羊赶到南诏去交易,从彝族、白族那里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到十世纪中叶,丽江纳西族酋长牟西牟磋自立为“摩挲诏大酋长”。从此,丽江成为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巴经》记载的纳西族社会,很早就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社会经济的进步,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纳西族人民络绎不绝地前往藏族地区学习藏经,并创制出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从10世纪初叶到13世纪中叶,丽江地区纳西族的农业生产超过畜牧业而居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手工业也有了发展。元代丽江地区已出现“民田万顷、地土肥饶、人资富强”的经济境况。木氏家族由于得到朝廷的庇护和褒赏扶持,共传承十四世,从元代始就已成为滇西北左右局势之雄强。
以海命名的湿地
见到拉市海那一抹水蓝,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雀跃感,如一粒放在火塘里的吞豆,蹭地一声蹦得老高。拉市海离我喜欢的城市丽江大研相距10公里,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而丽江的纳西族同胞,更乐意将这块湿地称之为海。
与拉市海最初的交往,更多的是微信中相见。一位丽江专事湿地研究的朋友,几乎每天都有拉市海的点滴表情。这种由文字图片及情感的共振,不免伴生仰视与忐忑,于是为与拉市海的相逢积攒着机会与时间。
拉市海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成陆,至中新世成为一个准平原,随着横断山脉造山运动的发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这个准平原又分割成三个相对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间盆地,即拉市坝、丽江坝、七河坝。拉市坝是其中最高的坝子,坝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就是拉市海。
每次与名山圣水相见,都是数目不小的门票牵手,拉市海也不例外。但拉市海的门票,远不足弥补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同胞对这片湿地的付出。为了让湿地有草的装点,纳西族妇女修剪完羊毛之后,又会对脚下的青草进行梳理。乡村没有青草味是一种痛苦,我知道更多的人是站在羊的角度给出如此结论。但纳西族同胞不同,如果没有草,那拉市海就澄明不了,就像眼睛蒙上尘灰,那样的水质肯定不会迎来客人。我是看不到那抹绿茵茵的青草了,刚过处暑,拉市海水边岸上的青草渐渐枯黄。突然想到草浆一词,恐怕只有牛羊咀嚼得出,那样的浆水,一定是绿色的。放眼是雏菊、风信子、勿忘我、格桑花的世界,每一朵花都浸透着拉市海的湿气。我终是发现,原来已遥不可及的童年时光,完全可以从一朵花、一棵草的茎叶与瓣形里遇见。我羡慕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同胞,他们的头上是鸟来云往的天空,他们的睡梦里常年被青草的气息覆裹。寨子后面,是自然赋形的山林,而拉市海,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风一吹便搅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
梦想在心中埋藏太深,也会发霉,好在想了三年,终于找到去拉市海的机会。如果说第一次去拉市海,多少有些从众心理,那么今年第三次到这个地方,这是心理磨蹭良久之后的魔性向往。书读得太少了,没有拜访前贤悼古伤今的习惯,倒是撒野惯了,常常能从山水间得到许多礼物。拉市海每个季节都可以得到不同的东西,流连同一块水域,竟然有千差万别的心绪产生于这个世界。若要问拉市海给我最直接的,恐怕就是自然,让万物自然生长,撇开过多人的因素,这样的风景才有慰籍人内心的东西。
那天抵达拉市海已近黄昏,一张乡小船正把还陷在游兴中的客人倒到岸上。牵马的纳西族大妈用英语与客人道别,然后抱起前来迎接她的小孙子,那样的天伦之乐让人一念秒懂。此刻,苍穹被染成橘色,成片的水鸟压低声带的鸣叫,鸟也有归家的迫切之心。每次来,我都要到草甸走走,那些草是漂浮在水上的,风吹草移,几米见方的草坪就像是神仙驾驭的船只,渡着苦厄与磨难。几年前管理跟不上,许多游人一窝蜂盯上了漂草,结果管理员第二天发现,一块块草早就找不到踪影,即便找到再也拼凑不成一整块的草地了。过去,拉市海水面变化显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亿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达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由于修建水坝,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任何一块湿地,都招惹鸟的喜欢,拉市海也不例外。据统计,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习惯在青藏高原生活的斑头雁,总也要省出时间到拉市海走上一遭,常年经受雪风的鞭打,也喜欢来拉市海让用阳光翻晒羽翼。秋霜落过的衰草丛中,常常会邂逅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拉市海确切地说,就是候鸟的栖息乐园。年复一年依恋旧地,千山万水跋涉而来的大批冬候鸟,让偏居一隅的拉市海渐渐为外人所知。与鸟一样,人们喜欢上了这里随意而生的蓬草,落满鸟语的时序。鸟无需像人类一样开疆拓土,便可以安享静好的岁月,人不同,由白沙古镇等地迁到拉市海的纳西族同胞,他们首先要战胜疟疾等诸多隐性显性的威胁,才能与一个美丽的以海命名的湿地周朝夕相处。拉市海边山清水秀,尤以美泉为最。美泉源于卧虎山与北斗山交汇处,从嶙峋怪石中汹涌而来的泉水形成姊妹潭,水绿得像无瑕翡翠,清得可见6米多深的潭底。
拉市海除了应季的小吃,更多的则是不受时令影响的传统食品,丽江粑粑、酸笋煮鱼……。走在有些咯人的沙粒上,眼前的植物已披了层薄薄的星辉,还有比霜还薄的月色。因为丽江市用水日益增加的需要,拉市海不得不提高蓄水,这样对一些植物来说就不是好事了。人类的需要终结了草地的青春,也删除了一棵草通往垂暮的可能。好在还有柳,即便水深齐腰,也一样年年翻飞柳絮,施洒花粉。
近些年由于游客增加,拉市海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包括软污染与硬消耗。当人们把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年休等时间交到拉市海,购买到慢节奏、闲时光,同时也搅动了拉市海本来很脆弱的生命线。

作者简介
许文舟,男、1964年10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协会员、临沧市作协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里遥望故乡》、《高原之上》、散文诗集《云南大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现已在《诗刊》、《诗选刊》、《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有作品入选《读者》(乡土版)、《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并正式选编入《大学语文》、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辅、中学生八年级《字词句篇》等。先后荣获过第十八届、第二十一届“孙犁散文奖”、《云南日报》文学奖等奖项。)遇到
《百姓作家》总 顾 问:谭谈
顾 问: 汪叶菊 董守和 梁尔源 存文学 李巍波
安雷生刘笑宇 张继炼 曾令琪 王正聪 张凌(排名不分先后)
总 编: 周佳
艺术总监: 丁进
执行主编: 随海金
编委主任: 谭祖安
常务副主编、宣传策划部部长:冯永谦
副主编:周贤炳
微刊编辑部主任:吴硕累
微刊编辑:许跃宇 罗娇娇 隗学芹
书画艺术顾问:龙怡珍 曾 寿 陈超
编 委: 吴硕累龙裔 马亚姗邱凤姣
陈友军 刘 明 肖 龙 刘福祥
出版单位:中国现代作家出版社
昆明教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 办:中国民主促进会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工作委员会
百姓文学社
指导单位: 中国民主促进会昆明市委员会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
法律顾问: 云南律道以和律师事务所
设计印刷: 昆明德光印务有限公司

《百姓作家》入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触电新闻 新媒体文学期刊联盟:《颍州文学》、《大家文艺》、《黄河文艺》、《冬树丫》、《新时代湾区文学》、《乡村乡见》
中国现代作家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
ISBN 978-988-12244-1-5
●《百姓作家》创刊号2020年第一期目录
●《百姓作家》2020年第二期目录(以实际出版为准)
●《百姓作家》文学刊物投稿须知
●【文讯】民进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送文化下乡暨《百姓作家》杂志首发活动
●民进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工作委员会,《百姓作家》为基诺山儿童捐书
●【昆明政协报道】民进昆明市委组织为基诺山儿童书屋捐书活动 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2020·民进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送文化下乡活动【嵩明胖子乡村图书馆】
●【百姓作家?特刊】庆祝中国第三届医师节—抗疫医师心声 师生心连心 守望相助守护健康
●【百姓作家】2020首期同题诗《花纸伞》评选结果公告
●【百姓作家-创刊号】 卷首语 ||谭祖安
●【百姓作家-评论】生态文学的尝试—读王正聪长篇小说《神象的儿女们》| 吴云立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官网报道
云南政协报报道
本期编辑:许跃宇
审核:吴硕累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百姓文学高地
百姓作者家园

主编:佳歌 微信号:zhoujia2223
敬请关注《百姓作家》微信公众号:bxwx2018
投稿邮箱:3264285510@qq.com(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 要求原创首发)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