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淝水之战的历史典故是何?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处于完全有利地位的前秦却在战争中败给了东晋,前秦也因此战走向衰败灭亡。
淝水之战介绍
公元383年,北方贵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前秦想吞并南方东晋政权,于是向其发动侵略战争,秦兵将东晋军队逼近淝水,使得晋国军队不能渡河。此时东晋向先秦军队派遣使者谈判,表示当下情况是一场持久战,不如秦兵先往后退兵,两方再速战速决。
最后在双方协商下,前秦同意后退,先让晋军渡河后,想尽快打败东晋。仅有八万兵马的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同意退兵这一失误决策,大败前秦九十万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战争奇迹。
二、夷陵之战的历史典故是何?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技巧,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三、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是何?
公元208年,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带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在荆州的刘备退驻樊口,只有兵力1万多人。而曹操拥有兵力20多万人,实力相差悬殊。为破曹兵,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一带共同抵抗曹军。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着优势。然而水军的实力不如孙、刘联军。
双方刚一交战,曹操由于军队里发生疫病,就引军退到长江北岸。
孙、刘联军利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大火延烧到岸上的曹营,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和溺死的再加上饥疫死伤的人数在半数以上。
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四、鞌之战典故?
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 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 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在战斗中,晋国之因此能胜利,除了《左传’里面表现的君臣同仇敌忾以外,还与晋国的农耕经济较为发达有关。另外,晋处于齐国以西,地势相对较高,在军事作战上具有“俯冲”优势。这两个缘故,又是《左传》的作者所考虑不到的。
参战方
齐国、晋国
参战方兵力
晋:车八百乘、齐国:不详
地点
鞌(今 济南长清)
主要指挥官
郤克、齐顷公
时刻
公元前589年
结局
齐败晋胜
名称
鞌之战
五、邲之战典故?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因此,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由于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因此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六、官渡之战典故
官渡之战典故
典故的背景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190年。该战是三国时期董卓死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战。这场战役以曹操获得胜利而告终,也奠定了曹操的统治基础,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经过
官渡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河北省官渡区附近的平原地带。曹操和袁绍都是当时三国时期有一定势力的军阀,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曹操的军队在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扩充后,准备和袁绍一决雌雄。
曹操的军队虽然规模比袁绍的小,但由于曹操善于调度,统一指挥,因此战斗力非常强大。他领导的军队在行军途中练就了一套犹如狼群一样的战术,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袁绍的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相对较弱,军队内部也存在着不团结的难题。在面对曹操的军队时,袁绍采取了防守战略,但由于袁绍没有给予部下足够的信任和自在度,战斗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决战,曹操采取了火攻策略,借助风向的变化,成功烧毁了袁绍的粮仓,使得袁绍的军队几乎无粮可食。曹操乘机偷袭,打败了袁绍的军队,从而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的胜利让曹操获得了北方的统治权,并确立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该战的胜利也奠定了曹操对三国割据势力的进一步压制,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战争本身,更在于展现了曹操作为统治者的才能和智慧。曹操在战斗中展现出了他的谋略和决断力,他的统一指挥使得他的军队能够在火攻策略下获得胜利。
官渡之战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曹操采取措施加强对北方的统治,重新划分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了经济提高和军事防御。这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官渡之战的启示
官渡之战教育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不能只依靠规模和力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小搏大,通过灵活的战术和谋略取得了胜利。这给我们启示,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大致,更要依靠智慧和战略的运用。
官渡之战还告诉我们,团结和信任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影响。曹操在战斗中充分信任并赋予部下充分的自在度,使得他们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相反,袁绍的军队内部存在着矛盾和不团结,这也是他在面对曹操时失败的一个重要缘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斗不仅改变了曹操和袁绍两位军阀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官渡之战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进修和思索的启示。
七、猇亭之战典故?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技巧,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8月夷陵一带打败蜀军。
八、长陵之战典故?
历史上只有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斗,最终秦军获胜,斩杀赵军及上党民众45万人。
历史上没有长陵之战,不过小说《剑王朝》里倒是有个战役叫长陵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刻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难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九、棱陵之战典故?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来自于围魏救赵。
1、桂陵之战
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因而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50里)会盟。由此,魏国开始有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因此魏国欲找机会突破,以解除这个危机。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2、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技巧,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扩展资料:
1、桂陵之战影响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
2、马陵之战影响
齐国在桂陵之战,以及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提高,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民族,称霸东方。
魏国被迫对齐国俯首称臣,并且在徐州与齐公相王,是为齐威王。不过称王之举也招来南方霸主楚国的记恨,楚国马上出兵占领徐州,齐国连连战败,被迫乞和。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于是开始寻求组建联盟以共同抗击齐国、秦国的夹击,开启了合纵连横的时代。
十、德比之战的典故?
德比之战来源于英国的德比郡,在英国地图上,可以找到一个名为德比郡的小城。据说德比郡盛产优良的英国纯种马。欧洲历来盛行赛马,到后来在欧洲各国的赛马场上,几乎都是来自德比郡的良马在角逐竞争。于是欧洲人就把这种赛马活动统称为“德比之战”。
此后,大众又将其引申为,来自同一地区或者同一城市的比赛。并在足球、篮球等运动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