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
文/宋希祥
平阳地处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又有汾水南北穿行,形成一个汾河盆地。特殊的地理构造、传统的唐尧遗风、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居形式和民俗风情,造就了一批批木版画的技艺高手,造就了平阳木版画独具风韵的艺术特色。平阳木版年画有特殊的地域性
山西晋南一带的平民土木房、砖瓦房、四合院,达官显贵的连进院,在全国民居中是不多见的,或者说这种民居形式是从平阳传向外地的,号称中国园林之祖的绛守居园就出现在古平阳辖区内的新绛县。平阳一带的地理环境适合于修建土窑洞、砖窑洞、地窑洞、下窑上房院,这都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所建的一种特殊式样的居民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民居和水土影响了这里的民俗的殊异,因山区、丘陵川谷相阻,不同的生活条件,使人们对建筑的室内外装饰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习惯。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使得平阳木版画必然要适应当地经济生活、精神文化需求而显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从农历腊月到正月,民间要大闹社火,悬挂灯笼,要送“灶王爷”,要接“天地神”等等。这就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灯画、拂尘纸画等平阳独有的画种。灯画在影视产生前,民间是作为“土戏”来观赏的,而拂尘纸画则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拂尘”的实用价值。(有的地方称这种画为“扑楞纸”,意即将尘土“扑楞”掉。)作为年画,平阳人家在院落内外、门窗、粮囤、面缸、水缸、碗柜、牛棚马厩等不同地方上均要张贴。中堂画、大贡笺一般张挂在厅堂正壁,两边配以条屏或楹联,居室多在炕对面张贴屏条,有四条一个主题的,有一图两条的,或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君子,或四美人,四名士,四武士等。门首和橱柜贴拂尘纸,有装饰性和实用性;院中照壁可贴贡笺或福字大斗方。门外挂灯,灯上出现灯画。衣柜、粮囤上可贴方子,都印有吉祥如意,红火热闹“出口吉利合人心意”的画。平阳木版年画有浓郁的文化性
这里自古以来文化相对发达,西侯度、匼河、丁村、陶寺文化遗存说明这里人类文明起源较早,相传的造字始祖仓颉就出生在这里。所以,历来这里人文荟萃,民间重视读书,读书风气很盛,不少人家门首镌刻或张贴着“耕读之家”,有钱人家素有藏书习惯,“家置书楼,人蓄文库”就是这种时尚的反映。这里居民的年画对联其内容也多显示其文化修养。许多画的内容很自然地融入了自《诗经》以来的古诗词意境。达官显贵家的中堂画、贡笺的内容,多用以教育后人,显示祥和吉庆、富贵荣华。这种习俗很快也传向民间,“昔时王谢堂前燕”,随着民间画工的创作很快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尤其到了明清年间,一些文人雅士也加入到绘制木版画的行列,把他们的情趣和群众的心理要求相融合,平阳木版画就更有文化味了。平阳木版年画有与戏曲血肉相连的整体性
平阳号称中国“戏曲的摇篮”,因此,除了瑞兽祥鸟、奇花异草、山水名胜、神祇天仙、灶马等显示“龙凤呈祥”的图画外,绝大多数画的内容与戏曲紧紧相连,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群众爱听,也爱看,贴画就少不了仍是戏曲内容的。《三进士》《白水滩》《汾河湾》《桑园会》等都是平阳地方上发生的事演绎成的地方戏,这种画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再如《黄鹤楼》《白蛇传》《二度梅》《玉虎坠》《精忠报国》等,可以说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相传不衰,久贴不厌。这些画创作时,也吸取了戏曲中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虚拟手法,场景道具极其简练,突出最动人的情节,高度概括,往往抓住最揪心的细节加以夸张,构思精巧,达到“有看头、有讲头、有想头”的目的。这种画风后来随着晋商外出经商,也把平阳木版画作为商品传向外地。在今天看来,平阳一带这种突出戏曲特点的画风不再明显了。
END请扫码关注我们投稿邮箱:jinnanzuojia@126.com原创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