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74期 总第174期
飘着花香的被子
文/肖龙
周末回乡下,进了院子,远远看到母亲坐在门槛内,正在缝补衣物。秋日午后的阳光随意挥舞着胳膊,撒下一片羽质的网,将她温软地罩在网里。母亲不时地抬起胳膊,放下,又抬起,那片泛着光泽的网,随着母亲上下起舞的胳膊而轻柔地舞动。母亲的银发,连同她手中的钢针,在阳光里泛着金色的亮泽,一起折射到我的眼底,那阳光也成了一根根金丝线,被母亲一点点缝进了她手中缝了又补的衣物里面。我的心不禁一动,突然想把这个场景定格在镜头里,那一定是世间最动人的画面。我太熟悉这个画面,它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梦里,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只是记忆中的母亲满头的青丝,如今早已染上了轻霜,浑浊的眼睛也不似昨日的澄明。“那么多衣服,干嘛还缝旧衣服!”我问。“刮破了,敹几针就能穿了。”母亲头也不抬地说。“扳(扔)了就可惜了!”母亲又说。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日子已经让她精打细算到每一根线、每一粒米、每一滴油,她的节俭的品质随着她的血液,已经流遍了我们全身,深深影响到了我们姊妹四人。正在说话的档口,大姐来了。大姐一生都少言寡语,在这个家里,默默无声,任劳任怨地做事,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从不曾抱怨一句。大姐是我们家的缝纫师,以前我们家的衣服破了,都是她来补。看到母亲在一针一线地缝补,她一句话没说,伸手接过母亲手中的衣服,然后走进里屋,搬出了一架落满了尘灰的缝纫机。那是一架红梅牌缝纫机,三十多年的岁月风尘,已经将它催逼得老气横秋。履带已经断了,大姐找了一根大号的钢针,用粗棉线将断裂的两端连缀一起,就像连缀着过往与将来。然后打开机箱盖,取出缝纫机头。时光苍老,岁月有痕,厚厚的灰尘下面,斑驳的油漆,锈蚀了的滚轴,我依稀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踽踽独行直向暮年的样子。这架缝纫机是大姐初中辍学后买的。当年大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学校距离家较远,出了村子是广袤的田野,荒丘野坟随处可见。尤其是早课和晚自习的路上,四周稀稀落落的村庄像一座座城堡,看上去只是比黑暗更加黢黑的影子。虽然偶尔能看到一点灯光,但低矮的平房无法抵挡空旷带来的孤独和无助之感,大姐孤零零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路对一个在黑暗中行进的孩子来说,是最可资信赖的朋友。大姐把自己完全交给了那条路,来来回回一个学期,却最终无法战胜黑暗和旷野给她带来的巨大的惧惮,坚决不再踏入学校半步。几年后,当我开始求学,独自一人没入黑暗中,两侧是森然的果林,风吹树梢,风穿树隙,风过双耳,每一点声响都会给我带来无比巨大的恐惧之感,我深深理解了大姐那时的恓惶无助。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本来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新鲜事物,比如洋车子(自行车),缝纫机等,陆陆续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但是并不普遍。街上开始出现了缝纫店,大姐要学习缝纫技术。大姐懂事、勤劳,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替父母承担了很重的责任,对她的要求,父母没有拒绝,咬咬牙花了300多元钱,给她买了一台缝纫机。在学习缝纫期间,大姐看到地面丢弃了很多碎布片。这些花花绿绿的布片,被当做垃圾扔了,或烧了,大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把这些碎布片捡起来,带回了家,又一片一片的铺开,展平,然后在缝纫机上一一连缀起来。我们当时叫“对花布”。很多女孩子都爱“对花布”,但多是当作了游戏,或者用对好的花布缝一个枕头套。而大姐,却准备用这些花布做更大的用途。这些碎布片五颜六色,花型不一,形状不一,或三角形,或方形,或梯形。大姐根据花色和形状,精巧地将它们相互拼接,用缝纫机缝在一起,那些纷乱无序的碎布片,突然变成了一个个乖巧的孩子,在大姐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列队,手牵手,肩并肩,越来越大,最后拼接成了一个大大的被单。也越来越花,那一朵一朵的花儿,在大姐的手里不停地变换着形状,然后打开花苞,最后在略显昏暗的土屋里,开出了一大片的花海。腐朽与神奇之间的转换,往往就在一个智慧的火花闪现的一刹那,只是一闪念的一瞬间;很短暂,似乎又能成为永恒。被单拼好后,大姐将它反反复复清洗了几遍,晒干,给我缝了一个薄被子。那时我刚上初中,学校在几十里外的另一个乡镇,需要寄宿。我将大姐给我缝的花被子带到了学校,引来了同学们的啧啧称赞。学校生活清贫而又拮据,每天盖着它入睡,我似乎都能闻到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大姐的手里飘出来,在那个四处漏风的寝室里氤氲流动,熏香了我的梦。大姐缝制的这床开满了鲜花的被子,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直陪伴了我的学生时代,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一直装扮着我少年、青年时代简单的生活。直到如今,这床被子依然还在使用,那些花儿,依旧在岁月里兀自灿烂地开放着,熏香着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日子。作者简介:肖龙,祖籍安徽利辛,现居阜阳,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协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2015年开始零星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水利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延河》《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
本期审核/编辑:李支援
▼往期精彩回顾▼
【颍州文学】平台发布||《颍州文学》征稿须知